在生活中,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扭傷的情況。扭傷后是冷敷還是熱敷好?有哪些應急措施能最大程度減輕傷害、加速恢復呢?下面為大家詳細解答。

冷敷 vs 熱敷:扭傷初期冷敷更關鍵
冷敷的作用原理 :在扭傷后的 48 小時內,冷敷是首選。此時扭傷部位的血管破裂,組織液滲出,冷敷能使血管收縮,減少出血和腫脹,同時減輕疼痛。
冷敷的方法 :使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水混合物,每次冷敷 15-20 分鐘,每隔 1-2 小時重復一次。避免冰袋直接接觸皮膚,防止凍傷。如果沒有冰袋,可用冷毛巾代替,需頻繁更換以保持低溫。

熱敷的應用時機及功效 :扭傷 48 小時后,炎癥反應基本穩定,此時可改為熱敷。熱敷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加速淤血和腫脹的吸收,緩解肌肉痙攣,減輕疼痛。每次熱敷 20-30 分鐘,每天 3-4 次,注意溫度不宜過高。

應急措施:謹記 “RICE” 原則
休息(Rest) :扭傷后應立即停止活動,避免進一步加重損傷。如踝關節扭傷,盡量不要站立和行走;腰部扭傷則需立即臥床休息,選擇硬板床,保持腰部平直,避免彎腰和扭轉腰部。
冰敷(Ice) :如前文所述,在扭傷初期及時冰敷,是減輕腫脹和疼痛的有效手段。
加壓包扎(Compression) :用彈性繃帶或紗布對受傷部位進行包扎,包扎時松緊適度,以能感覺到輕微壓力但不影響血液循環為宜。從受傷部位的遠端向近端包扎,如踝關節扭傷從腳趾開始向腳踝方向包扎。包扎后若出現皮膚發紫、麻木、疼痛加劇等情況,說明包扎過緊,應及時調整。
抬高患肢(Elevation) :將受傷肢體抬高至高于心臟的位置,有助于促進靜脈血液回流,減少腫脹。例如,踝關節扭傷可在腳下墊枕頭或被子;腕關節扭傷可將手臂用吊帶懸掛在胸前。

其他注意事項
藥物治療 :如果疼痛和腫脹較為嚴重,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,如布洛芬、雙氯芬酸鈉等,以緩解疼痛和炎癥;外用藥物如紅花油、云南白藥氣霧劑等,具有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的作用,但需注意外用藥物應在受傷 24 小時后使用,避免在急性期使用,以免加重出血和腫脹。
及時就醫 :如果扭傷后出現以下情況,應及時就醫:疼痛劇烈,無法緩解;受傷部位出現明顯的變形或異常活動;懷疑有骨折、脫位或韌帶完全斷裂等嚴重情況。
意外扭傷后,正確的應急處理措施至關重要。遵循 “RICE” 原則,合理運用冷敷和熱敷,配合休息、加壓包扎和抬高患肢等方法,能有效減輕扭傷帶來的痛苦,促進受傷部位的恢復。若傷情嚴重,務必盡早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
 
 
 
 
